咨询热线 010-68487630

中国古文化中的“零事故”思想

发布时间:2019-09-23 14:10:32


因为零事故,因为精细化,我几次或随团或单独去日本研讨、学习。不管是在东京还是在日本的某一个小城镇,我同到日本去的绝大多数国人一样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似乎人不是已到了国外,而是就置身在中国的某一个城市。

不仅仅是街上的标识大多都是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只是读音不同),随便看一下也知道大致的意思,更主要的是日本国民所普遍具有的浓浓的中国文化意识。日本的企业家张口就是老子,闭口一定是孔子,一部孙子兵法更是被他们使用得炉火纯青!

不是有一句话被大家所共同认可,汉唐文化看日本,明清文化看台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的影响力。

零事故安全管理起源于美国,成体系于日本,最后影响到中国企业。其核心思想非常简单,就是只要立足于风险的高效预防,所有事故都可以避免。

其实这绝不是日本人的发明,不是日本企业的专利产品,只是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政论家荀况就说过这样几句话:“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为了避免不足和事故,荀况推介了三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设警戒,防患于未然,这叫预防;第二种办法是在事情或者征兆刚出现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防微杜渐,防止事态扩大,这叫补救;第三种办法是在事情发生后再行责罚教育,这叫惩戒。

荀况认为,预防为上策,补救是中策,惩戒是下策。

古代还有一个小故事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魏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体会不到他能率先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自己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本乡十里八村有些影响和名气。而我治病,是治疗于病情严重之时。大家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做切、割、敷药等大动作,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高明,能“术到病除”,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铲除致病的因素比病情严重时再大动干戈要高明很多,把这个道理用在安全管理上,说明了预防在安全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

提倡预防,强调防患于未然,这不就是零事故的最为核心的理念吗?

关键是日本人把这一句话落到了实处,真正化为了员工的每一个作业动作,每一句作业用语!

我们向日本企业学习安全管理,主要的不是学习它的理念、思想,最根本是应学会他们员工做事的习惯与态度,做好安全工作的方法与技能。

先贤“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说过意思相近的一段话,并且能给我们新的启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a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局势稳定的时候,保持其稳定的局面是比较容易的。相反,局势混乱时,要使局面由乱变治,转为稳定,就困难得多。事物尚未呈现变化预兆的时候,就容易对付;事物很脆弱的时候,很容易把它打碎、分化;事物很微小的时候,很容易把它消除。因此,处理事故、解决问题,最好在事物、问题尚未发生的时候,预先加以处理治乱,要在变乱发生之前就要作好预防。

这是解决事故、问题的客观规律。如果违反这一规律,对事故、问题,不是“防患于未然”,而待它们发展成大事故、大问题时才去动手解决,那就十分被动了。

鉴于这样的认识,老子强调指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是管理中解决事故、问题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防患于未然,是“防火”;相反,待事故、问题已酿成后去解决,是“救火”。“防火”省力、省时、省财,既容易又没有损失。高明的企业管理者都应该是“防火”者,而不是“救火”者。要当“防火”者,就需要掌握“火灾”的征兆,才能有的放矢地“防”到点上。要防患于未然,就要及时、准确地掌握“然”的征兆。否则,防患于未然只能是一句空话,“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就难以真正成为现实。这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有预判的技能,要有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下面看清事故本源和细小影响因素的火眼金睛,这就需要管理者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比较起来,能防范于未然是最高明的,但往往因为防范在前,不会出现恶果,使事物保持了原态,没有明显的“救火”功绩而被忽略。正如不见防火英雄,只有救火英雄一样。高明者不见得一定有名声,出业绩。所以在企业安全管理中一定要向日本学习,日本企业是真正把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着力点在于虚惊事件、未遂事件,就是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和苗头。发动全体员工在这两点上做文章,并且在这方面重奖重罚,坚定、持续地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安全零事故的局面。我们在企业安全管理上要借鉴古人思想,参考日本企业的做法,对于发现安全隐患的员工要表扬和奖励,如果是发现可能导致严重事故的重大安全隐患,不但要奖还要重奖,同时应在企业内部广为宣传,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做预防的良好氛围和局面。在企业安全管理,企业日常管理中,管理者一定要善于造势,也就是营造一种“局面”或者说是“趋势”,因为人与生俱来都具有从众心理,一旦这种趋势形成,就会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企业中三分之一的先进员工会带领大家前进,三分之一中游员工会跟着前进,三分之一后进员工会被带着前进。这样,企业工作中的良性互动局面就形成了。

古人先哲还给我们留下一句话叫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一是虽然有一些危机、事故属于“天外来祸”性质 ,比如地震等自然灾害,爆发突然,让人们猝不及防。但更多的事故都是由企业内部因素引起,就是说事故绝大多数应该内归因,防止事故应该立足于内部;二是千里之堤虽然看似牢不可破,但却最终溃于蚁穴,是因为缺口在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扩大,某一天突然爆发,于此相似,企业的很多事故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一定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往往有一些“预警信号 ”,如果企业及时加以防范,在事故苗头时就加以处理,就可以有效减少,甚至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企业要注意关注日常生产经营中潜藏的细小问题,防微杜渐,努力把可能诱发事故的各种不良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在“亡羊”之前就把“牢”补好,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和损失。退一步讲,即使这样做也永远不会真正做到滴水不漏,当那些无法预见,不可避免突然爆发的事故来临时,由于平日企业做预防工作时充分的准备,员工的养之有素,也会对处理事故起到巨大的帮助。

我们借鉴古人先哲深邃的“防微杜渐”,“为之于未有”的处理危机、事故的思想。再像日本员工那样,一丝不苟地做好安全工作中的每一点每一滴,零事故就一定不是远景而是现实。

管理必须有三个部分:

理念部分:告诉我们方向性的东西;

方法部分:告诉我们成体系性的,怎么样把这些事做好;

还有一个是工具性的东西: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把具体工作做好细枝末节,化为作业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句用语,每一个动作。

只有理念、方法、工具三位一体,我们才能真正的把我们想达到的目标去实现。

我们找到了这个方向,我们找到了方法,我们找到了工具。那么零事故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方向已经找到,再加之于立即行动,实现目标我们一定不会觉得路途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