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培训网合作机构 > 学校机构 > 泰州永创教育欢迎您!

咨询热线 13305008725

学历、能力哪个重要?这么多年还不明白?

发布时间:2018-06-19 22:05:41

高考开始的这段时间,跟往年一样,这个时候总有人要把这个“读书无用论”翻出来,两排人撕一撕。

这几天已经看了不少这样的文章了。

一边是挖苦讽刺考生们、赞成“读书无用论”

他们的论据大底是没读书的人还当老板赚大钱,苦逼读书的给这些人打工、赚生活费,然后还配备各种图片、段子,不得不让人觉得读书还真没用。

不赞成“读书无用论”者也是一半。

他们大多讲得都是大道理,拳拳之心,苦口婆心,恨不得所有人都接受他们的观点后中国就超越美国了。

他们讲的无非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无力的不是知识,是个人;

二是读书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三是学历与个人成功不能划等号。

所以,谁也没说服谁,该读书的还在读书,没读书的继续不读书。

今天泰州永创教育小编也说几个不成熟的观点。

观点一:拿不识字的老板跟大学生相比不公平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盛传一个叫做《这名单你认识多少?》的帖子。该贴列了两排名单。

第 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估计大部分朋友圈的人都不认识一排,而熟知第二排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

帖子揭晓的是: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地秀才,结论是“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

很明显是在为“读书无用论”背书,而且它很迷惑性,让人很难反驳。

但是,其背后隐藏着成功比例的问题,却没有人去追问。

自隋唐开科举至清末而废,一千三百多年间,中国历史上个共产生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

除了极个别外,这些状元进士都在其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业绩,且多数在文史上有较高造诣和成就,名单上的9名状元也很牛,你不知道,那还是该学习…

可以说,只要进入了状元进士行列的人,就有99%的机会获得成功。也就是说,他们的成功具有必然性。

而历史上的落地秀才是不计其数好么!!!

所以,不识字的老板是少数,才成了新闻,成了关注的对象;读了大学而成功的人是多数,所以没有新闻价值,大家都不关注它,拿不识字的老板与大学生比较,自然对后者就不公平啦。

没读完大学的乔布斯成功了,可你见过几个乔布斯?

观点二:刚大学毕业拿不到高工资才是正常的

多数大学生毕业后找到的头份工作,工资不如洗车、快递员,不如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

乃至,许多硕士、博士毕业后拿到的工资待遇远不如自己的初中毕业的同学。这样一对比就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们很沮丧,对读书的前途感到绝望。

事实上,用不着沮丧,要把这事看得很正常。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创造多少价值,当然拿不到高工资,这很正常。

之所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给老板创造高价值,与大学教育的性质有关系。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是综合性、基础性的教育,培养的是大学生的知识面、思维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学习能力和创造潜力。

它是综合性的,不是专业性的。

专业教育是对技术技能的培训,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比如你要学挖掘机,你到蓝翔技校培训个半年即可投入一线操作。

但是基础教育不同,它所培养的人才不可能像技术人才那样很快见效果,拿起来就可以用,它对实际操作一无所知。

因此,它的基础能力要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还必须有个重新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毕业生的学习能力与工作实际的专业领域、发展平台与机会相结合的过程,即专业化过程,所花的时间不会太短,往往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三年当中,因为是一切重新开始,重新学习,所以你的工作必然不会具有创造性,对老板而言暂时没多少价值,老板当然不会给你高工资。

而初中毕业便外出打工的你的同学,经过多年的历练,早已适应了工作环境,成为熟练工人,自然能够创造较大的实际价值,工资较高也就不奇怪了。

也就是说,毕业后的前三年时间,你工资的涨幅不会太大,而三年之后则会成倍增长。

所以,建议是,找到首份工作后,前三年不要嫌弃它工资低,平台低,格局小,就随意变换工作。这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这个时候,你到哪里去都是人才,而你初中毕业的同学成长的空间不会比你大。

观点三:毕业后要经营好大学同学关系

因为大学同学是你一辈子的资源,没上过大学的人就没有这部分资源。

有人会觉的大学同学不重要,毕业之后跟自己差不多,也是苦逼的很,买房子要借钱,也没法向他借,什么忙也帮不上;加上各自在为自己的前程奔波,也无暇顾及同学之情。于是慢慢地关系就淡了。

但我要说的是,大学同学作为关系资源,并不是大学毕业之后的若干年就可以提现出来的,而是要等十年到十五年之后,它才会成为你和你家庭成长的重要关系资源。

这个时间之后,你的大学同学,包括你自己,都已经是各自单位的中层领导,占据一些重要的岗位——当然,大学的层次越高,这些岗位就越重要,其掌握的资源就越丰厚、越稀缺。

回到读书这个问题上来。

如果你没有上过大学,大学同学这个“天然”的资源就不会有,也就是缺了后面事业、家庭和人生发展的很重要的一块资源。你说要不要上大学呢?

还有一个问题,对现在正在填报志愿的高中毕业生很重要的,就是到哪上大学的问题。上大学,当然是越是名牌的大学越好。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告诉那些认同“读书无用论”的人,放眼长远点,不要只盯着眼前那芝麻小利。

学历、能力哪个重要?这么多年还不明白?

观点四:一定要有“学历就是能力”的概念

这个话很容易出现歧义但是我还是要说

“学历就是能力”“有了学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树立“学历就是能力”“应试就是较大素质”的概念。

关系网络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而是分层的。也就是说不同资源禀赋的人被分配在不同的层次,只有相同层次的人才更容易建立起交往圈子和社会关系。

圈子不一样,关系网络的质量(资源与权力)就不一样,圈子的档次越高,你可资利用的权力和资源就越大越多。

一个人在社会上混,除耕种承包地外,无非干两种职业,一种是自己当老板,做自由职业者或创业经商,另一种是给“老板”打工,在人家的手下干活,吃人家的饭、听人家的指挥。

这两种职业无所谓优劣,你都可以把它们当做事业并获得成功。

前一种职业,除了个人意志和能力之外,还需要有广泛、优质的人脉关系,人脉关系越广、质量越高,你成功的几率就越高。

在这里,个人的成功与社会关系资源的多少、质量高低成正比。当年比尔·盖茨之所以敢从哈佛大学辍学去创业并获得成功,除其禀赋之外,还有他父母的人脉关系,他母亲是IBM的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首单生意。

后一种职业,除了个人的意志和能力之外,还需要的是你的老板给你搭建的平台,平台越大,你施展的舞台就越大,你成功的几率就越高。

在这里,个人的成功与单位的平台大小成正比。“打工皇帝”唐骏,是中国著名的职业经理人,他的成功除了跟盖茨有一样的个人素质之外,与微软公司给他提供的平台有关。

关系网络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而是分层的。也就是说不同资源禀赋的人被分配在不同的层次,只有相同层次的人才更容易建立起交往圈子和社会关系。

圈子不一样,关系网络的质量(资源与权力)就不一样,圈子的档次越高,你可利用的权力和资源就越大越多。

“学历”是对未来你将拥有资源的国家证明。你毕业的学校越好,你的学历越高,证明你在未来将拥有更多的资源。

所以,对以下普遍现象你不要诧异:

在一企业工作上十年的初中毕业生,月工资一万多,但他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企业老总;

而某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刚去企业只给他开了4000元的月工资,但头一天报道老总就陪他一起吃饭,他办公地点就在老板办公室对面。

你说,这两个同样有能力的人,谁的发展前景更大?

当然后者的前景更大,他拥有更高的平台,天天接触企业高层,更容易引起高层关注,机会自然更多。而前者没有这些机会,纵然他有百般能力和抱负,一辈子也只能做个普通的技术工人或基层管理者。

至此,你说“学历是不是能力”?至少是实现你能力发展的基础。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你要获得“学历”,你就得层层应试,被层层选拔。你突破的层次越高,获得的学历就越高。

所以,应试的能力很重要。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应试能力就是较大的素质。你只有通过了应试这一关,才能在新的层次、新的平台上提高自己的素质。没有通过应试,也就无所谓素质。

在这样的时代,“拼爹”是普遍的真理,个人的出生决定了他的未来,出生上层的人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精英的自我循环”。

而处在底层的个人和家庭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因而会普遍感受“无力”与“无用”,产生对该社会的“失望”和“认命”情绪。

可是,在这样的时候,如果你依然相信读书是有用的,那么至少你有机会去突破你目前的生活,而不是只能在无力感中不断沉沦;而若是只愿意在读书无用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就会永远也走不出这个贫穷和痛苦的魔咒。

要知道,止步不前只可能让差距越拉越大,而向前努力还有一线希望!

所以,主要的出路是,丢掉“读书无用论”,趁着还有机会赚钱,让子女读更多的书。

学历、能力哪个重要?这么多年还不明白?